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在哲学家眼里,技术的本质是……

0 / 494

44

主题

102

帖子

42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21:3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哲学家眼里,技术的本质是……36氪的朋友们 • 2015-11-18 • 技能GET

用“两部电影+哲学思考”来拆解技术的本质
编者按: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和世界之间”,作者王曦。人类该如何理解世界——科学还是艺术?理性还是感性?物质还是精神?在这篇文章里,王曦用两部电影和哲学的角度拆解了“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题记】
我有一个很矫情的毛病,就是不喜欢读容易读的文章,特别是那种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文章。所以,我特别喜欢读哲学文章,特别是那种一句话反反复复读好几遍还是不明白是啥意思的哲学文章,因为我觉得有智力挑战的文字才够深刻。BUT!
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果一个哲学家已经想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哲学家眼里最为本质和真实的东西,那为什么他们无法把这个道理讲的更加清楚、更加浅显易懂呢?直到我试图把我对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哲学小文《关于技术的问题》的理解写下来的时候,我恍然大悟。
作为通用符号出现的语言在解释更为本质和真实的事物时是苍白无力的,这就像是上帝和人类开的一个玩笑,上帝似乎早就知道某些人会接近甚至抵达本质,但是上帝偏偏不给你向其他人阐述本质的工具。而这也是我今天写本文的目的,我想试着用文字和视频的方式来阐述,当然阐述的内容是我个人的理解,错与对,任人评说~
【关于技术的问题】
《关于技术的问题》("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其实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一篇哲学小文,海德格尔在文中探讨了到底什么才是技术的本质。而我在第七次阅读完这篇小文后,决定把文中最点睛的句子与两部经典科幻电影混剪到一起。这两部科幻电影分别是库布里克1967年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和斯科特1982年拍摄的《银翼杀手》。两部电影虽然同为科幻电影,但风格截然不同。
《2001太空漫游》:现代技术是诗意的,也是冰冷的...
《2001太空漫游》电影海报,来源:网络
库布里克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电影大师,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一生创作的电影不算多,但部部是精品,部部都传递着库布里克的哲学思考。库布里克很少接受采访,当我听到这世上仅存的他的两次采访录音时差点落泪,我也把我认为最精彩的录音片段节选出来放到了视频里。毫不夸张地说,《2001太空漫游》开创了外太空科幻电影的先河,即便是在诺兰2014年拍摄的《星际穿越》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多处借鉴1967年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的地方。从特技角度上来说,该片绝对算的上是绝世佳作,即便在近50年后的今天看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会着迷于库布里克描绘下的宇宙航行、飞船对接和太空行走,从这个角度说,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是充满诗意的。但是,库布里克的镜头却又是冷静的,冰冷的空间、静谧的宇宙和冷漠的宇航员,这一切令你感到说不清的恐慌。《2001太空漫游》寄托了库布里克对待人类进化、技术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在整个宇宙星系里的等级等问题的思考。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人猿在吃完的动物骨头前蹲坐,当象征超能量的黑石出现时,这个人猿似是受到了感召,突然拿起最大的那块骨头凿碎了其他骨头,然后这块最大的骨头成为人类祖先的工具。就这么一个短短的镜头,其实传达了库布里克眼里人和技术的关系,不是人推动技术的发展,相反,技术的出现源于人对感召的反应,这点海德格尔在他的小文里也有提及。
电影里人工智能机器人HAL令人印象深刻,说一句题外话,在2000年时,乔布斯曾假造了一个HAL来发布新电脑,足见库布里克的影响力之大。HAL的智能程度是完美的,它的声音温柔、富有情感;它与人交流时懂得顾忌他人感受;除了它只有一个像红灯一般的脸,你几乎可以认为它比人类还要人类。
然而,一个如此完美的人工智能为了最高指令冷血地杀死了一位宇航员,在试图杀死另一位宇航员的过程中,被这位宇航员愤怒地一根根地拆去了它的内存条,HAL在临死前,哀求道,“Dave,我的记忆在丧失...”("Dave, my mind is going...")库布里克向我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完美的人工智能真的成为人了吗?如果技术发展到完美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银翼杀手》:现代科技令未来变的黑暗消极...
《银翼杀手》电影海报,来源:网络
而另一部片子《银翼杀手》在1988年上映时扑街了,不过几年之后,人们才突然意识到这是非常经典的科幻电影。“这部片子超前于人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如史诗一般,那么《银翼杀手》就是一部黑色漫画,导演斯科特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是黑暗的,消极的。影片发生在2019年的洛杉矶,那里早已被贪婪的人类破坏的如废墟一般不宜居住,人类为了殖民外太空而制造了体力和智力更优的复制人,但为了防止复制人反客为主,人类提前设定了他们在服役几年之后自动死亡。复制人同普通人类一样,会积攒经历、记忆和情感,于是他们渴望继续活下去,斯科特就是通过讲述人类制造的复制人求生不得的故事来探讨何为人性,技术的发展又如何保证人工智能的情感依然受控呢?这部电影里,追杀复制人的警察Deckard与复制人Rachael相爱,Deckard在追杀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透明的、玻璃状的物件,而这些似乎都在暗示人在追杀复制人的过程难道不是照镜子自我审视的过程吗?当复制人Roy知道死亡的命运无法扭转时,他想办法见到了自己的造物主 - 一位人类科学家,在亲吻造物主之后,Roy狠心地掐死了他。
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在于,现代技术在两位导演的镜头下都不是完美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这与我们现在大力鼓吹的"技术令人类的生活更幸福,技术让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大相径庭。我们总认为是人类发明了技术,人类是技术的主人(We are the masters of technology!),但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在提醒我们,终有一天,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许会失控。除此之外,两部片子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记忆,只是展现手段不同;两部片子里的机器人在临死之前都会关心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姓名是什么;两部片子里,一部人类为了求生抛弃了同类,另一部复制人最终选择救下人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导演对于技术的思考,也是导演抛给我们的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到底会把人类带到哪里,现代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关于技术的问题》,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 技术的本质其实与技术无关;
  • 人类其实是促使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四个平等要素之一,而并非人类是技术的主人;
  • 技术属于展现的范畴,即技术的本质是使真实得以呈现的一种方式;
  • 现代技术的本质决定了该种呈现方式的终点是危险;
  • 人类需要另外一种呈现方式:艺术
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哲学小文《关于技术的问题》("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里探讨的问题,他认为技术的本质肯定不会是什么和技术相关的东西,这个观点应该继承自亚里士多德(回复“库尔贝9”阅读《自画像可以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说明白,这事儿你信不?》)。而正是因为技术的本质与技术无关,所以如果人类愈发依赖技术,愈发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就愈发难找到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如果让你定义“技术”,你会说什么?海德格尔认为无非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技术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另一种是“技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很显然,这两种定义把人类放在了支配的地位上,人类是技术的主人。但海德格尔似乎不喜欢人类这种自大的态度,相反他将人类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里的前三因,即质料因(causa materialis)、形式因(causa formalis)、目的因(causa finalis)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比如一个宗教祭祀中使用的银器是如何产生的呢?你得先有银这种材质,然后还要有容器的形状,然后这个银器出现的目的是在祭祀中使用,最后银器匠作为第四个要素动力因(causa efficiens)出现,这四个要素共同作用产出了银器。读出不同了吗?人类其实是促使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四个平等要素之一。海德格尔写到这里不禁提问,那到底是什么把这四个要素团结到一块的呢?这个什么恐怕就是技术的本质吧!于是海德格尔给出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展现(英语原词是bringing-forth)。
“(那个令四个要素团结到一起的事物)让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展现出来,这四个要素是在这种展开的控制下把东西展现成它外表看起来的样子。”("They let what is not yet present arrive into presencing. Accordingly, they are unifiedly ruled over by a bringing that brings what presences into appearance.")
“只有当隐藏的东西不再隐藏,展现才发生。”("Bringing-forth comes to pass only insofar as something concealed comes into unconcealment.")
如果你明白了上面两句话的逻辑,你就可以明白技术的本质不是手段,技术属于展现(bringing-forth)的范畴,技术是呈现的方式之一。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类推动了科学发展不同,海德格尔始终认为人类在科技上的任何新想法不过是在回应展现(bringing-forth)给予人类的灵感,即使是柏拉图这样深刻的人也不例外。“从柏拉图开始,真实就是以想法的形式呈现自己,并不是柏拉图将真实展现出来,他只是在回应以想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真实。”("The fact that the real has been showing itself in the light of Ideas ever since the time of Plato, Plato did not bring about. The thinker only responded to what addressed itself to him.")
个人觉得海德格尔对待现代技术的态度是消极的,特别不喜以精准计算为代表的物理学登上历史舞台后的技术发展。他在这里提出了第二个很重要的概念:被迫展现(英语原词是challenging-forth)。被迫展现(challenging-forth)是展现(bringing-forth)的一种,而这种被迫展现将大自然看作是随时待命、即将枯竭的资源库,人类则成为了没有自主思想、日日做重复劳动的行尸走肉,海德格尔甚至在文中调侃了一下“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这个词!是啊,人类竟然悲惨到成为了被使用的资源...于是,现代技术的发展令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悖论:人类自愿又不自愿地参与了被迫展现(challenging-forth)整个过程。
再回到技术的本质来,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技术的本质就是展现,而海德格尔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提出了第三个重要概念:框架(英语原词是Enframing)。“框架是(展现)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它待人类如随时待命的资源,强迫人类按照一定秩序来展现真实”("Enframing means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that setting-upon which sets upon man, i.e., challenges him forth, to reveal the real, in the mode of ordering, as standing-reserve.")现代技术的本质就是这个框架。这个框架令真实被迫展现,令人类不自知地成为帮凶,而可悲的是,人类却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主宰一切。
不需赘述,你也应该可以体会这个框架的终点其实是危险。于是,海德格尔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真实得以展现的方式是不是只有技术一种?答案是否定的。最具有智慧的古希腊人民早已给了我们答案,技术(technology)这个词源自古希腊的techne,而在古希腊语里,techne不仅仅包含技术的意思,还有艺术的意思。艺术是真实得以展现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展现是诗意的。(说一句题外话,古希腊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他们在那么早就似乎洞悉了一切啊!)
你看,大哲学家得出的结论就是,科学和艺术是真实得以展现的两种方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用科学来对待世界,那世界的终点可能是危险;如果只用艺术来看待世界呢?或许又是诗意有足,( )不足吧!括号里是什么,就由读者你来填写吧!
真实到底该以何种方式呈现其实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海德格尔的文章透露着淡淡的无力感,人类虽然参与了真实呈现的全过程,却似乎并无选择呈现什么的权利,现代科技真的就是人的宿命吗?
无论是与不是,我认可海德格尔对艺术重要性的强调,写到这里,我觉得似乎本文结尾可以与题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单单依靠语言是无法将真实阐述清楚的,因此我们需要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元素,比如绘画、比如电影等;同样的,单单依靠技术呈现出来的真实是危险的,因此我们需要另外一种呈现方式-艺术,而艺术就包括绘画、电影等。
其实这样的观点不仅仅只有海德格尔有,不同领域的不同牛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我给大家列举一下:
大导演库布里克说:
“理性只能带你到达一定边界,越过边界,你若还想前行,你需要诗意,你需要想象力。”
乔布斯更是在20岁出头就看透了这一切,他说:
“在印度村庄呆了7个月后再回到美国,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 -这时候你的直觉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野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本能与无意识》(“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里说:
“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直接关注的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依托于此,这也是现代科学精神之母;另外一种是梦境的或者想象的思考,比如梦,比如儿童的想法,就是那些完全自由的,不受限制的主观感受。”
而这也是我们的公共号[我和世界之间]创刊的初衷,我们希望在充斥着理性思考和科学教育的今天,还有那么一个小角落留给艺术,让我们一起唤醒另外一种非常重要却被严重忽视的思考方式!











2015-11-18
王曦 36氪


36氪微信号:wow36kr


哲学之思与技术之美的交汇。


编者按: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和世界之间”,作者王曦。人类该如何理解世界——科学还是艺术?理性还是感性?物质还是精神?在这篇文章里,王曦用两部电影和哲学的角度拆解了“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题记】

我有一个很矫情的毛病,就是不喜欢读容易读的文章,特别是那种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文章。所以,我特别喜欢读哲学文章,特别是那种一句话反反复复读好几遍还是不明白是啥意思的哲学文章,因为我觉得有智力挑战的文字才够深刻。BUT!

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果一个哲学家已经想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哲学家眼里最为本质和真实的东西,那为什么他们无法把这个道理讲的更加清楚、更加浅显易懂呢?直到我试图把我对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哲学小文《关于技术的问题》的理解写下来的时候,我恍然大悟。

作为通用符号出现的语言在解释更为本质和真实的事物时是苍白无力的,这就像是上帝和人类开的一个玩笑,上帝似乎早就知道某些人会接近甚至抵达本质,但是上帝偏偏不给你向其他人阐述本质的工具。而这也是我今天写本文的目的,我想试着用文字和视频的方式来阐述,当然阐述的内容是我个人的理解,错与对,任人评说~

◆ ◆ ◆
【关于技术的问题】
《关于技术的问题》(“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其实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一篇哲学小文,海德格尔在文中探讨了到底什么才是技术的本质。而我在第七次阅读完这篇小文后,决定把文中最点睛的句子与两部经典科幻电影混剪到一起。这两部科幻电影分别是库布里克1967年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和斯科特1982年拍摄的《银翼杀手》。两部电影虽然同为科幻电影,但风格截然不同。

《2001太空漫游》:现代技术是诗意的,也是冰冷的...


《2001太空漫游》电影海报,来源:网络

库布里克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电影大师,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一生创作的电影不算多,但部部是精品,部部都传递着库布里克的哲学思考。库布里克很少接受采访,当我听到这世上仅存的他的两次采访录音时差点落泪,我也把我认为最精彩的录音片段节选出来放到了视频里。

毫不夸张地说,《2001太空漫游》开创了外太空科幻电影的先河,即便是在诺兰2014年拍摄的《星际穿越》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多处借鉴 1967年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的地方。从特技角度上来说,该片绝对算的上是绝世佳作,即便在近50年后的今天看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会着迷于库布里克描绘下的宇宙航行、飞船对接和太空行走,从这个角度说,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是充满诗意的。

但是,库布里克的镜头却又是冷静的,冰冷的空间、静谧的宇宙和冷漠的宇航员,这一切令你感到说不清的恐慌。《2001太空漫游》寄托了库布里克对待人类进化、技术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在整个宇宙星系里的等级等问题的思考。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人猿在吃完的动物骨头前蹲坐,当象征超能量的黑石出现时,这个人猿似是受到了感召,突然拿起最大的那块骨头凿碎了其他骨头,然后这块最大的骨头成为人类祖先的工具。就这么一个短短的镜头,其实传达了库布里克眼里人和技术的关系,不是人推动技术的发展,相反,技术的出现源于人对感召的反应,这点海德格尔在他的小文里也有提及。



电影里人工智能机器人 HAL 令人印象深刻,说一句题外话,在2000年 时,乔布斯曾假造了一个 HAL 来发布新电脑,足见库布里克的影响力之大。HAL的智能程度是完美的,它的声音温柔、富有情感;它与人交流时懂得顾忌他人感受;除了它只有一个像红灯一般的脸,你几乎可以认为它比人类还要人类。



然而,一个如此完美的人工智能为了最高指令冷血地杀死了一位宇航员,在试图杀死另一位宇航员的过程中,被这位宇航员愤怒地一根根地拆去了它的内存条,HAL在临死前,哀求道,“Dave,我的记忆在丧失...”("Dave, my mind is going...")库布里克向我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完美的人工智能真的成为人了吗?如果技术发展到完美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银翼杀手》:现代科技令未来变的黑暗消极...


《银翼杀手》电影海报,来源:网络

而另一部片子《银翼杀手》在1988年上映时扑街了,不过几年之后,人们才突然意识到这是非常经典的科幻电影。“这部片子超前于人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如史诗一般,那么《银翼杀手》就是一部黑色漫画,导演斯科特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是黑暗的,消极的。

影片发生在2019年的洛杉矶,那里早已被贪婪的人类破坏的如废墟一般不宜居住,人类为了殖民外太空而制造了体力和智力更优的复制人,但为了防止复制人反客为主,人类提前设定了他们在服役几年之后自动死亡。复制人同普通人类一样,会积攒经历、记忆和情感,于是他们渴望继续活下去,斯科特就是通过讲述人类制造的复制人求生不得的故事来探讨何为人性,技术的发展又如何保证人工智能的情感依然受控呢?这部电影里,追杀复制人的警察 Deckard 与复制人 Rachael 相爱,Deckard 在追杀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透明的、玻璃状的物件,而这些似乎都在暗示人在追杀复制人的过程难道不是照镜子自我审视的过程吗?当复制人 Roy 知道死亡的命运无法扭转时,他想办法见到了自己的造物主 —— 一位人类科学家,在亲吻造物主之后,Roy狠心地掐死了他。



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在于,现代技术在两位导演的镜头下都不是完美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这与我们现在大力鼓吹的“技术令人类的生活更幸福,技术让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大相径庭。我们总认为是人类发明了技术,人类是技术的主人(We are the masters of technology!),但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在提醒我们,终有一天,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许会失控。

除此之外,两部片子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记忆,只是展现手段不同;两部片子里的机器人在临死之前都会关心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姓名是什么;两部片子里,一部人类为了求生抛弃了同类,另一部复制人最终选择救下人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导演对于技术的思考,也是导演抛给我们的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到底会把人类带到哪里,现代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 ◆ ◆

《关于技术的问题》,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 技术的本质其实与技术无关;
  • 人类其实是促使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四个平等要素之一,而并非人类是技术的主人;
  • 技术属于展现的范畴,即技术的本质是使真实得以呈现的一种方式;
  • 现代技术的本质决定了该种呈现方式的终点是危险;
  • 人类需要另外一种呈现方式:艺术


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哲学小文《关于技术的问题》(“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里探讨的问题,他认为技术的本质肯定不会是什么和技术相关的东西,这个观点应该继承自亚里士多德。而正是因为技术的本质与技术无关,所以如果人类愈发依赖技术,愈发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就愈发难找到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如果让你定义“技术”,你会说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无非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技术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另一种是 “技术是一种人类活动。” 很显然,这两种定义把人类放在了支配的地位上,人类是技术的主人。但海德格尔似乎不喜欢人类这种自大的态度,相反他将人类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里的前三因,即质料因(causa materialis)、形式因(causa formalis)、目的因(causa finalis)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

比如一个宗教祭祀中使用的银器是如何产生的呢?你得先有银这种材质,然后还要有容器的形状,然后这个银器出现的目的是在祭祀中使用,最后银器匠作为第四个要素动力因(causa efficiens)出现,这四个要素共同作用产出了银器。读出不同了吗?人类其实是促使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四个平等要素之一。海德格尔写到这里不禁提问,那到底是什么把这四个要素团结到一块的呢?这个什么恐怕就是技术的本质吧!于是海德格尔给出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展现(英语原词是 bringing-forth)。

“(那个令四个要素团结到一起的事物)让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展现出来,这四个要素是在这种展开的控制下把东西展现成它外表看起来的样子。”("They let what is not yet present arrive into presencing. Accordingly, they are unifiedly ruled over by a bringing that brings what presences into appearance.")

“只有当隐藏的东西不再隐藏,展现才发生。”("Bringing-forth comes to pass only insofar as something concealed comes into unconcealment.")

如果你明白了上面两句话的逻辑,你就可以明白技术的本质不是手段,技术属于展现(bringing-forth)的范畴,技术是呈现的方式之一。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类推动了科学发展不同,海德格尔始终认为人类在科技上的任何新想法不过是在回应展现(bringing-forth)给予人类的灵感,即使是柏拉图这样深刻的人也不例外。

“从柏拉图开始,真实就是以想法的形式呈现自己,并不是柏拉图将真实展现出来,他只是在回应以想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真实。”("The fact that the real has been showing itself in the light of Ideas ever since the time of Plato, Plato did not bring about. The thinker only responded to what addressed itself to him.")

个人觉得海德格尔对待现代技术的态度是消极的,特别不喜以精准计算为代表的物理学登上历史舞台后的技术发展。他在这里提出了第二个很重要的概念:被迫展现(英语原词是challenging-forth)。

被迫展现(challenging-forth)是展现(bringing-forth)的一种,而这种被迫展现将大自然看作是随时待命、即将枯竭的资源库,人类则成为了没有自主思想、日日做重复劳动的行尸走肉,海德格尔甚至在文中调侃了一下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这个词!是啊,人类竟然悲惨到成为了被使用的资源...于是,现代技术的发展令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悖论:人类自愿又不自愿地参与了被迫展现(challenging-forth)整个过程。

再回到技术的本质来,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技术的本质就是展现,而海德格尔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提出了第三个重要概念:框架(英语原词是 Enframing)。

框架是(展现)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它待人类如随时待命的资源,强迫人类按照一定秩序来展现真实”("Enframing means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that setting-upon which sets upon man, i.e., challenges him forth, to reveal the real, in the mode of ordering, as standing-reserve.")

现代技术的本质就是这个框架。这个框架令真实被迫展现,令人类不自知地成为帮凶,而可悲的是,人类却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主宰一切。

不需赘述,你也应该可以体会这个框架的终点其实是危险。于是,海德格尔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真实得以展现的方式是不是只有技术一种?答案是否定的。最具有智慧的古希腊人民早已给了我们答案,技术(technology)这个词源自古希腊的 techne,而在古希腊语里,techne 不仅仅包含技术的意思,还有艺术的意思。艺术是真实得以展现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展现是诗意的。(说一句题外话,古希腊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他们在那么早就似乎洞悉了一切啊!)

你看,大哲学家得出的结论就是,科学和艺术是真实得以展现的两种方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用科学来对待世界,那世界的终点可能是危险;如果只用艺术来看待世界呢?或许又是诗意有足,( )不足吧!括号里是什么,就由读者你来填写吧!

真实到底该以何种方式呈现其实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海德格尔的文章透露着淡淡的无力感,人类虽然参与了真实呈现的全过程,却似乎并无选择呈现什么的权利,现代科技真的就是人的宿命吗?

无论是与不是,我认可海德格尔对艺术重要性的强调,写到这里,我觉得似乎本文结尾可以与题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单单依靠语言是无法将真实阐述清楚的,因此我们需要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元素,比如绘画、比如电影等;同样的,单单依靠技术呈现出来的真实是危险的,因此我们需要另外一种呈现方式-艺术,而艺术就包括绘画、电影等。

其实这样的观点不仅仅只有海德格尔有,不同领域的不同牛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我给大家列举一下:

大导演库布里克说:

“理性只能带你到达一定边界,越过边界,你若还想前行,你需要诗意,你需要想象力。”

乔布斯更是在20岁出头就看透了这一切,他说:

“在印度村庄呆了 7 个月后再回到美国,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 -这时候你的直觉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野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本能与无意识》(“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里说:

“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直接关注的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依托于此,这也是现代科学精神之母;另外一种是梦境的或者想象的思考,比如梦,比如儿童的想法,就是那些完全自由的,不受限制的主观感受。”

*创业充电哪家强?“干货+实战”首选KrLass课堂!五位神秘导师呼之欲出,猜中即刻增加入选率!回复“”,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视角  |  40家正在颠覆世界的创业公司,生于现实就要超越现实



行业  |  轰轰烈烈的智能穿戴1.0童话已破灭,2.0 时代该何去何从?


视角  |  想用“BAT”们的人才,创业公司为什么要慎重?



长按二维码,下载 NEXT for iOS / Android 应用,一手掌握当日全球互联网新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